热成像摄像机的镜头下,再小的起火点也会被瞬间发现;珍贵的宫廷室外陈设完成了一轮“体检”,不易察觉的“隐性病”被揪了出来;电子报警系统上岗,围墙内外有了24小时不“眨眼”的“保安”……
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安防系统最近一年添了不少新兵,原本主要依靠“两条腿、两只眼”完成的安防工作,局面正在改变,高科技正在成为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护卫的主力军。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会不间断地对全市各类文物古建进行各级安全检查,各类古建均配有安防系统。刚完成升级的颐和园监控系统已具备十大功能,将视其应用效果,择机在本市其他古建内推广。
全景摄像头“可视即可达”
颐和园的监控室里,工作人员坐在座位上轻点鼠标,面前屏幕墙上呈现出全景摄像机从佛香阁俯拍的实况图,点击图像最边缘的一个点,凤凰墩的实时状态被瞬间放大,呈现在画面中。在现实中,这两处景点步行距离大约2.8公里。
“这就实现了可视即可达。”该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全景摄像头基本都选择制高点落户,比如佛香阁、文昌阁等位置。“夏季对水面、冬季对冰面的搜索,一直是个大问题。这下解决了。”同时,这些视频资料将被储存1个月。
热成像摄像机也正在试运行。工作人员调出其拍摄的排云门附近的实况。反黑的画面上,走动的游人变成一个个“热源”,清晰可辨。颐和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设备可以用于防火,夜视的效果也很好,未来会加大布设。”
日常巡检流行定位打卡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近日在纪念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周年座谈会上,用166张幻灯片揭秘故宫新事:2018年,故宫文物建筑监测总平台将启动建设、文物建筑监测系统的三维系统开始研究。
建成之后,古建筑的日常巡查工作将实现无纸化移动办公与全网络流程处理,提高现场处理速度。而现在这个过程是:担任日常巡查工作的人员每周按计划进行分区域建筑巡查,并进行病害记录,发放日常保养维护任务单,再提交给维修保护部。每年,古建筑日常维修保养项目大约有500余项,平均每两天就要完成3个保养项目。单霁翔说:“这种保养项目的数量呈逐年递增并趋于平稳的趋势。”
周口店遗址的监测中心,电子屏幕上实时传输着监测点的数据,并自动生成“数据库”。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长期数据监测和对比,可以精准判断裂缝的情况是否加重等。而以前对裂隙的监测主要依靠人工,每天拿把尺子测量。颐和园的综合巡检系统从去年7月开始试运行,至今收集了4万余次巡查结果。“颐和园很多文物都散落在户外,观众可以触碰得到。我们计划将整个园区划分为1万个监测点,工作人员到现场定位‘签到’。”
一砖一瓦都将建“数据库”
除了针对文物古迹本体,遗产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安防系统的关照对象。
目前,故宫完成了815件室外陈设文物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每一件文物的三维模型、正射影像、线划图等已经完整进入数据系统。单霁翔介绍,宫里全部室外陈设文物的第一轮保存现状评估已经完成,并形成了评估报告,计划2018年针对一些典型文物进行重点监测。另外,故宫还将完成钟粹宫、南熏殿、奉先殿的文物建筑基础信息采集。
一套网格点化管理模式则将在颐和园推广。古建、古树、基础设施、服务和消防系统通通纳入监控范畴。有些文物已经实现了3D建模,每一次巡查都要做到“有图有真相”。不仅是文物,垃圾箱等设施也将成为监测点。
周口店遗址刚实施了安防技防维修提升工程,重新安装摄像机3台、红外摄像探头44台、光纤收发器50台。遗址电子报警系统也建成了,实现了昼夜监控遗址围墙内外及周边动态。今年,这里还将进行视频系统更换,让“科技保安”的双眼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