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消除广大农牧村消防工作“空白点”,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火灾防范意识,今年以来,青海省消防总队充分依托青海省政府“村警”建设平台,在全省深入推进“一村一警”消防管理模式建设。目前,全省4530个“消防村警”立足消防岗位,担负起广大群众的消防“帮教员”“管理员”和“宣传员”职能。
政府大力支持牵头选聘
青海农牧村点多、面广、线长,加之少数民族多,语言不通、交流不便,给消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不少难度。9月10日,青海省政府召开了“村警”工作机制推行部署会,把“村警”工作作为平安青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青海总队党委顺势而为,积极协调青海省公安厅将消防工作纳入“村警”工作机制的范畴。
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青海总队联合青海省公安厅制定出台了《青海省“村警”管理使用办法》,提出了“一村一警”消防管理模式,对村警队伍的选聘条件、选聘程序、工作职责、管理使用和经费奖励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今年11月,经各地公安派出所和消防部门择优筛选,从近万名村团支部书记、复员军人、优秀青年中选拔出了4530名“消防村警”。全省各级政府从基础设施、办公经费、教育培训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将“村警”的养老、医疗等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按照承担比例为“村警”发放补贴,极大地调动了“村警”队伍工作的积极性。
健全培训机制提升素质
一项项制度落地生根,一次次培训井然有序,一遍遍火患检查确保平安……村警选建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群众化、接地气”。然而,之前从未接触过消防工作的“村警”,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如何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打造一支素质良好、能力过硬的“消防村警”队伍,青海总队制定了《农牧村“一村一警”消防工作手册》,在保持原有人员、场所、制度、职责不变的基础上,结合消防工作实际,对消防工作职责任务、火灾预防扑救和消防宣传教育等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同时,联合青海省公安厅从11月10日至20日,对全省招收的“村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切实提升村警开展消防工作的综合能力。
目前,“一村一警”消防管理模式已在全省4500多个行政村开始运行,实现了最基层、最边远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全覆盖。他们作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招聘的协警队伍,发挥着消防工作“顺风耳”“千里眼”的功能。
针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今年,青海总队充分利用“119”消防宣传周活动,印制了20万余份藏汉双语消防安全常识宣传手册,广泛发动“消防村警”组织农村消防志愿者,走村串户,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指导开展宣传演练。
与此同时,青海总队下派近百名一线消防监督干部分片包干,与村警一道,调动广大群众为村庄小学、卫生所、村委会等场所制定灭火预案,开展各项防火巡查工作。据统计,“村警”上岗以来,共开展检查5680余次,发现电气线路乱拉乱接、可燃柴垛私乱堆放等火灾隐患6190处。
创新模式确保管住长远
“一村一警”消防工作模式受到广大村牧民的大力支持。很多群众认为,“消防村警”虽然不是真正的消防员,但他们作为普通村民,更清楚火灾隐患什么地方最集中,什么时候会增多,做起工作来也更方便。“我们有时候不懂汉语,全靠村警反复帮教反复地做工作,他们很受欢迎。”西宁市大通县一名村民说。
为进一步推动“一村一警”消防工作模式长效运行,各地协调政府,督促农牧村设立了“村警工作室”。作为“一村一警”消防工作管理模式下的最基本单元,不仅为村警提供了办公的平台,更为农牧村群众了解消防、学习消防提供了集中学习的场所。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地开展工作的方法各有千秋,海东市消防支队利用“每周一训”工作,定期督导村警对群众开展集中宣传教育;玉树藏族自治州消防支队联合10余个公安派出所等基层组织建立了“村警微信群”,方便了消防监督干部与村警、村警与村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据了解,很多村警对消防工作的认识已从一知半解逐步转变成“百事通”,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名村警说,现在很多“消防村警”和他一样,很多时候会利用微信向消防官兵请教一些问题,然后帮助更多村民去预防火灾、学习消防常识。
如今,“一村一警”消防管理模式已从单一的队伍建设发展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牧区“消防管理组织”。对“消防村警”的建设前景,青海总队总队长万志祥说,村警建设不仅是全省消防工作的需要,也是公安执法工作的需要。今后我们将继续与公安机关联合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保障水平,在“一村一警”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为“一村两警”“一村多警”,将这项工作打造成一个亮点工程、民心工程、服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