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层说白了,就是一个空置的楼层,它是个相对安全的场所,有防烟控烟的设施,人员通过楼梯疏散时,就能进入避难层,中途休息或者等待救援,而不至于受到烟雾的侵害。”市消防防火监督处高级工程师任彤说。
2017年,高达339.88米的“福建第一高楼”——厦门国际中心将建成。据悉,这幢高楼内将设5个避难层。根据我国消防规定,高度为100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必须设避难层,且面积要达到每平方米容纳5个人的要求。消防部门介绍,目前我市100米以上的建筑都设有避难层。然而很多上班族没听说过避难层,更别提懂得如何疏散到避难层了。
“真有这种地方吗?靠不靠谱啊?”九成市民没听说过。20位上班族中,只有财富中心一楼前台的两名女服务员知道避难层,其余18人都表示没听说过。“要不是你说,我还真不知道,还会有这样的场地。有这种场地我觉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平时宣传不够吧,好像很多人都不知道吧。我知道是有的楼层坐电梯上不去,但不知道那层楼是干吗用的。”在闽南大厦办公的一名男子说。还有一名中年女子听到“避难层”就满脸惊讶:“避难层?现在是和平年代,还需要避难吗?”
多数上班族面对避难层的提问,都是一脸疑惑:“没听过啊,干吗用的?”甚至有上班族表示怀疑:“真有这种地方吗?靠不靠谱啊?发生火灾进去里面就没事了吗?”
相关人士认为,市民缺乏逃生知识,高楼虽建起了避难层,但若想发挥它的作用,还须多宣传,还须加强有效管理。
避难层现状:经久派不上用场,被出租给公司办公据调查,有的百米以上高楼虽设了避难层,但避难层经久派不上用场,被改作其他用途。闽南大厦,一楼电梯口的一张疏散指示图上写明了“15层为避难层”,原本以为搭乘客梯到不了避难层,没想到,电梯里竟有15楼的按钮。按下按钮,很快就到了15楼。这一层虽为避难层,却有一家公司被“安插”在此,该公司的办公室占去了约一半的空间,剩下的一半空间本已不算大,却还摆放着大量的桌椅和杂物,其中有一片区域摆了数十张椅子,椅子前一张桌上放着一台电视机,一名男子正坐在椅子上看电视。
“这里是避难层吧?”探访者问。男子抬起头,一脸疑惑:“避难层?什么避难层啊?”探访者重复了“避难层”三个字,男子有点不高兴,蹙着眉头说:“我不知道什么避难层,这里是我们酒店员工休息的地方。”
通向避难层的楼梯设计有特殊的“讲究”。宋维超介绍说:“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必须要错开,比如说15层是避难层吧,从16楼走楼梯下来,没办法直接下到14楼,因为15楼的楼梯错开了,你必须进入避难层,可能要拐几个弯或者绕一圈,从错开的楼梯下去。”如此设置错位楼梯的目的是,避免火灾产生的“烟囱效应”,防止烟雾漫进避难层,保证避难层的相对安全,这样也等于是强制性地让逃生人员进入避难层,给逃生人员一个选择,可以选择留下来避难等待救援,也可以稍作休息继续往楼下疏散。此外,搭乘客梯是无法进入避难层的,必须走楼梯或者乘消防梯,同样也是为了防烟。
据了解,曾有消防部门做过实验,一座高度为100米的高层建筑,在无阻挡情况下,烟气顺竖向管井扩散至顶层只需要30秒,瞬间整幢建筑即可形成“立体火场”。
据统计,目前厦门市的高层建筑至少超过700栋,其中约有1/3高层建筑的高度超过100米。市消防防火监督处高级工程师任彤说,我市超过百米的200多栋公共建筑都按规定设了避难层。我市并未发生过较重大的高楼火灾,因此避难层尚未实际发挥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