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14时3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整点新闻以《三游客“迷失”五龙山 辽宁丹东消防成功救援》为题,报道了辽宁丹东消防铁军10月11日深夜至12日凌晨,在辽宁丹东五龙山风景区近九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据统计,此次救援行动已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消防周刊》;辽宁电视台《辽宁新闻》、《第一时间》,四川卫视-4频道;丹东电视台、鸭绿江晚报、丹东广播电台;新浪网、搜狐视频、优酷网、酷6网等十六个国家、省、市媒体刊播。此外,新华社、《辽宁日报》、《辽沈晚报》、《华商晨报》、中国警察网、北国网也将在近日刊发此次救援行动的新闻稿件。预计全部刊发后,报道此次救援行动的国家、省市媒体将达到20多家。可以说,新闻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
此次抢险救援行动的新闻报道堪称完美,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丹东消防严格落实“随警作战”制度,宣传中心人员背负沉重的摄影摄像器材,与救援官兵一同奋战;二是支队党委高度重视,不仅亲临现场指挥作战,而且之前就为支队宣传中心配备了可供电视台采用的广播级采录设备;三是抓住了新闻时效性,当晚的救援行动结束后,宣传中心人员并没有休息,而是加班加点,仅用两个小时时间就采写出了《三游客被困深山 辽宁丹东消防成功救援》共计2800字的新闻通稿,并在第一时间经纪凤革支队长审核后,发往各个媒体;四是得益于总队宣传处的大力支持,10月13日三名被困游客给支队送来锦旗和感谢信时,总队宣传处带领辽宁电视台两名记者,驱车赶来丹东支队采访,并积极帮助协调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省市媒体。
这次报道还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辽宁卫视播出的新闻,都将近一分半钟,这在新闻报道中并不多见;二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稿件,大都采用整版刊发;三是国内著名的如优酷网、酷6网等网络视频媒体相继转载,广大网民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辽宁丹东消防铁军的英勇事迹。
【新闻通稿全文】
■时间:10月11日19时58分
■地点:丹东市五龙山
昨日,三名游客(一男两女)登上丹东五龙山,由于迷路、体力不支被困山上。丹东市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迅速调派五龙背中队出警赶赴现场展开救援;与此同时,调派作战经验丰富的特勤中队赶往增援。近9个小时后,被困的三名游客获救。
——命悬一线
10月11日晚上,正当消防官兵进行每日例行的车检时,突然接到一个救援命令:丹东市五龙山景区内有3名游客被困山内,请求救援。消防官兵闻警而动。20时46分许,救援人员到达五龙山管理区,据被困人员的朋友介绍:当日他们一同爬山的有3人,一男两女,迷失方向被困深山绝壁。
五龙山的深夜,骤起狂风,气温剧降。此时,丹东市消防支队纪凤革支队长也亲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在管理区内,由丹东市消防支队纪凤革支队长,当日值班指挥长张立勇副参谋长,振安大队孙继斌教导员、特勤中队王洋副中队长组成的指挥部召集相关单位、人员紧急磋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营救遇险游客,并免遭野兽袭击。但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救援队每位队员的面前:时间跨度大、食品饮用水短缺、遇险游客坐标不明、气温低、路途远。虽然参战人员是丹东消防铁军的佼佼者,且请战心情迫切,但面对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要想顺利营救难度非常大。
战士们刚刚从火场下来,除了笨重的作战服之外,没有携带轻便的保暖衣物,景区服务机构下班又无办法采购饮食物资,且大山深处没有手机信号,对讲系统也因为山形阻挡无法有效通联。随着气温下降,人们越来越担心伤者的生命安全。21时16分,指挥部决定将特勤、五龙背两个中队的作战人员分成三支救援队前往摸底、找人。由12名消防队员、2名当地山民组成的救援队携带照明灯具、绳索、担架、夹板、绷带等工具很快列队出发,走向黑乎乎的大山深处。
——艰难的跋涉
参与救援的丹东市消防支队支队长纪凤革这样说:天气非常恶劣,山谷中的大风吹得营救人员不断歪倒,鞋子里、衣服里、鼻孔里全是沙粒,能见度非常差,路况更差,不是在乱石坡上艰难跋涉就是在桌子样大的石头上跳跃。微弱的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在黑暗中闪动,根本无法仔细辨认路况,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凭感觉走,不停歇地赶路。因为寒冷,走一会就汗流浃背,稍微停下脚步却又寒冷刺骨。
我们的战士用了1个小时,赶到了五龙山峰顶,但并没有发现遇险游客。饥寒交迫的战士们体力严重透支,只能稍事休整。此时,在山顶终于拨通了其中一名遇险游客的电话,但始终无法确定其准确位置。最后,丹东消费那个支队副参谋长张立勇命令一名战士利用照明灯具向四周山谷扫射,由一名山民通过手机与遇险游客沟通,通过光束确定其准确位置。
——确定遇险游客坐标
此时,遇险游客终于能够看到山顶上消防官兵竖起的光束,山民也确定了其位置。根据山民目测,两点之间直线距离约有1000米,可是五龙山遍地沟壑,山顶峭壁嶙峋,根本无法直线到达遇险游客身边。
游客此时通过电话告诉救援人员,他们能看到一个采石场。可山民说山下根本没有采石场。救援人员猜测,肯定是游客误把丹东-通化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一个隧道施工工地,当成了采石场。由于直线无法到达,无奈只能下山到达隧道施工工地,再利用光束对遇险游客进行坐标定位。
23时49分,救援队到达了位于五龙背镇老古沟村九组的隧道施工工地。通过光束定位后,由丹东市消防支队副参谋长张立勇、振安大队参谋隋平德带领9名搜救队员再次进行艰难跋涉。
救援队每过一个山峰,就会通过手机与遇险游客联络,并进行心理安慰,耐心等待救援。一名游客发来这样的短信:谢谢!虽然我们现在很冷!但是有你们的救援与关心,我们心里很温暖!万分感激!此时,时间已是12日零时56分。
12日2时21分,在一处被当地山民称作“石峰砬子”的陡峭山壁,振安大队参谋隋平德、支队宣传中心负责人孙建智率先发现了被困的三名游客。
——“消防官兵危难时刻显身手!”
“消防官兵危难时刻显身手!现在我们终于亲身感受到了……,真得很感谢你们的到来,我们可以下山了……。”这句话是丹东消防支队官兵在经过了6个多小时之久的搜寻,跋涉到近700米高的山顶找到3名被困游客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
——智勇双全,安全救援被困游客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没有亲自走过那样一段路的人也许无法体会。那里不仅怪石林立,而且海拔700多米,700多米的海拔要经过乱石滩、陡坎、峭壁、荆棘……正常人每前进一步都会给脚掌和膝盖带来沉重的撞击,时间一长,人的行走系统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救援队里的战士都是年仅20多岁的小伙子,他们也没有在深山腹地作战的经验,再加上体能因为低温和长时行军已经彻底消耗殆尽,如果没有后勤给养,很难将伤者送出深山。
为尽快将被困群众送往山下,使被困群众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解脱,救援组决定另外选择一条稍微平坦,但下山相对容易的路返回。复杂的路况很快将同行战士的脚掌磨破,背负着沉重的救援器材,每前进一步异常艰苦,汗水阴湿了衣服,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尽快让饿了一整夜的游客补充一点食物和饮水。
由于道路崎岖狭窄,悬崖峭壁,荆棘布满,加上道路上大小石块遍布,稍有不慎便会滑倒再次发生事故,所以消防官兵必须一步、一步、谨慎小心得搀扶游客下山。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但是救援队的速度非常的缓慢,虽然山里的气温很低,但救援官兵在救援中还是一个个汗流浃背,身上战斗服被汗水浸个透,身上像被水洗了似的,汗珠不断地从额头上往下流,带着惊吓加体弱的游客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滚落山下……
10月12日4时27分,经过近9个小时的救援,丹东消防支队官兵终于成功地将被困游客安全的送到山下。
——“丹东消防”让我们心怀感恩
“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绝境的时候,立即想到了消防官兵,根本没想去找其他人。以前很少跟消防打交道,这次零距离的接触使我们才深刻地了解了消防,也理解了消防兵的神威。我们只是登山的爱好者,没想到因为我们的疏忽惊动了你们这么多人,才知道大家为什么说“有困难找消防”,看到你们对我们普通百姓的生命安全这么负责任,真让我们心怀感恩,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表达出我们的感激之情”。
当了解到消防官兵为了找自己和同伴在深山里爬了近9个小时的时候,一位游客感动的说,消防官兵真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更是人民群众的守护神。